12月5日,在广州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(IFF)第18届全球年会上,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指出,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仍在起步阶段,未来将从多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。
赖晓明表示,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及碳市场的基本框架为:国家在上海设立负责运营、管理碳交易的交易所、交易平台,在武汉设立碳市场的登记、结算平台。
今年10月16日,中国的碳排放市场正式上线启动交易,至今交易量为5100万吨,交易额突破20亿元。“总体来讲,市场刚刚起步,这样一个交易规模还是可以的,同时也有许多机制的完善工作需要进行”。
赖晓明指出,未来应从六个方面推动市场建设。
首先要扩大市场的覆盖面,从单一行业扩大到其他重点排放行业。目前只是电力行业纳入了交易范围,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,需要将钢铁、有色冶炼、建材、石化、化工、造纸、航空纳入到碳市场。现已有计划在明年纳入有色冶炼和建材行业。
第二,目前碳市场还未纳入非控排企业,需引入投资机构。按照现在试点的经验来看,投资机构都是市场的主力,交易规模都占了整个市场交易总规模的2/3以上。目前国家生态环境部认识到投资机构对市场的重要作用,因此也有计划在尽快推动纳入投资机构进入碳市场。
第三,要加快推动企业提升碳管理的能力,建立碳管理的体系。大部分企业在这之前对碳市场还不太了解,很多企业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碳管理的机构,这对于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。
第四,加快国内碳市场产品的多元化创新。国内现在是一个现货市场,要充分发挥好碳交易市场的碳定价功能,形成有效的碳定价体系,未来要形成一个包括现货、远期、掉期、期货等等多种产品并行的市场体系。
第五,要推动一级市场、分配市场更加市场化运行。现在的配额分配是完全免费的,这是基于中国具体企业、行业的情况来定的,但也容易导致价格在一级市场缺乏引导信号。“我们觉得有必要拿出一些小比例、小配额,通过拍卖的方式来分配,形成一个一级市场的评价”。
第六,积极探索碳交易市场和其他市场的一些联动。“只有把碳市场和能源市场能够充分的联系起来,能够有一定的联动机制,才能够为企业做好碳管理,安排好节能减排工作”。